城与乡

乡土本色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

文字下乡

文字的发生是在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了空间与时间阻隔的情境里。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

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材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再论文字下乡

所谓时间上的阻隔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个人的今昔之隔;一方面是社会的世代之隔。

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还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

一切文字中不能没有“词”,可是不一定有“文字”。

我们要发展记忆,那是因为我们生活中有此需要。人在记忆上发展的程度是依他们的生活需要决定的。

不论在时间和空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生活中定型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需要。